中華民國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核心,座標約北緯20°45'至25°56'、東經119°18'至124°34',東臨太平洋,西隔台灣海峽(寬約130-180公里)與中國大陸相望。領土包括台灣本島(35,808平方公里,占總面積99%)及168個附屬島嶼,如澎湖群島(64島,127平方公里)、金門群島(12島,距廈門僅2公里)、馬祖列島(36島,距福州10公里),總面積36,197平方公里,略大於比利時。
台灣地形東高西低,中央山脈縱貫南北,最高峰玉山(3,952公尺)為東北亞最高山,東部山地占三分之二,森林覆蓋率58%,西部平原約1萬平方公里,適合稻米種植與城市化。氣候分亞熱帶(北部)與熱帶(南部),年均溫22-25°C,年降雨量2500毫米,夏季(6-9月)颱風頻發,年均3-4個。自然資源包括硫磺(基隆礦)、煤礦(新北)、漁業(遠洋漁獲全球前三)及地熱(北投、大屯山)。
| 地理項目 | 數據 |
|---|---|
| 總面積 | 36,197平方公里 |
| 最高峰 | 玉山(3,952公尺) |
| 海岸線長度 | 1,566公里 |
| 主要河流 | 濁水溪(186.6公里) |
台灣人類活動始於3萬年前,舊石器時代遺跡如左鎮人化石(距今2-3萬年)顯示早期居民。約公元前4000年,新石器時代原住民族(如長濱文化)開始農耕與漁獵,留下石器與陶器。16世紀末,漢人移入南部從事漁業。1624年荷蘭占台南(熱蘭遮城),1626年西班牙占基隆(和平島),1642年荷蘭驅逐西班牙,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蘭,建立明鄭政權(1662-1683),設東寧府,開墾南部。
1683年,清朝施琅攻台,設台灣為福建省一部分,1727年設台灣府,1885年升為台灣省,首任巡撫劉銘傳建鐵路(基隆-新竹,1887年)、電報線。1895年甲午戰爭後,《馬關條約》割台予日本,開始50年殖民(1895-1945)。日本建鐵路(縱貫線1908年通車)、基隆港,推行日語教育,但壓迫原住民(如1930年霧社事件,賽德克族反抗,600餘人喪生)。
1945年8月日本投降,10月25日台灣回歸中華民國,設台灣省。1947年二二八事件,因煙酒專賣衝突演變為全島抗爭,估計1.8萬-2.8萬人死傷,影響深遠。1949年國共內戰,國民政府12月7日遷台北,蔣介石任總統,實施戒嚴(1949-1987),經濟起飛(十大建設如中山高1978年通車)但政治高壓。1987年解嚴,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,李登輝當選(得票54%),民主化開啟。
中華民國採單一制半總統制,1947年憲法確立五權分立(行政、立法、司法、考試、監察),經七次修憲調整(如2005年廢國大)。總統為國家元首兼三軍統帥,任期4年,可連任一次,現任賴清德(民進黨)2024年5月20日就職,得票率40.05%,擊敗國民黨侯友宜(33.49%)及民眾黨柯文哲(26.46%)。行政院由院長卓榮泰領導,下轄13部(內政、外交等)、2會(原民會、客委會)。
立法院113席,選制分單一選區(73席)、比例代表(34席)、原住民(6席),第11屆2024年2月1日就職,民進黨52席、國民黨52席、民眾黨8席、無黨籍1席。司法獨立,設最高法院(台北)、憲法法庭。地方分6直轄市(台北、新北、桃園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)、3市(基隆、新竹、嘉義)、13縣,首長民選,2022年地方選舉投票率63%。
| 職位 | 現任 | 政黨 | 就職日期 |
|---|---|---|---|
| 總統 | 賴清德 | 民進黨 | 2024年5月20日 |
| 副總統 | 蕭美琴 | 民進黨 | 2024年5月20日 |
| 行政院長 | 卓榮泰 | 民進黨 | 2024年5月20日 |
| 立法院長 | 韓國瑜 | 國民黨 | 2024年2月1日 |
台灣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,2023年GDP(PPP)1.685兆美元,占全球0.95%,人均72,485美元;名義GDP7519.3億美元。半導體占出口45%,台積電2023年營收693億美元,占全球晶圓代工62%,客戶包括蘋果、輝達。其他產業有電子(聯發科,5G晶片領先)、石化(台塑,PVC產量全球第2)、機械(工具機出口全球第5,達40億美元)。
2023年出口總額4658億美元,主要市場為中國大陸(35%)、美國(17%)、香港(11%),進口總額3812億美元(石油、晶片設備)。外匯存底5618億美元(全球第5),失業率3.7%,通脹率2.1%。基尼係數34.2,HDI 0.926,醫療支出占GDP 6.6%,全民健保覆蓋99%,2023年支出約250億美元,年均成長4%。
| 經濟指標 | 數據 | 全球排名 |
|---|---|---|
| GDP (PPP) | 1.685兆美元 | 20 |
| 人均GDP (PPP) | 72,485美元 | 15 |
| 出口總額 | 4658億美元 | 16 |
| 外匯存底 | 5618億美元 | 5 |
台灣文化融合漢族(閩南73%、客家14%、外省13%)、原住民(16族,2.4%,如阿美族31萬人)、日式與西方影響。語言包括福佬話(70%)、客家話(15%)、原住民語言(如泰雅語,約8萬人使用),普通話為官方語,英語普及率約30%。宗教自由,佛教(35%,約830萬信徒)、道教(33%)、基督教(4%)為主,另有民間信仰(如媽祖,信眾超千萬)。
飲食文化聞名,小吃如珍珠奶茶(全球年銷超10億杯)、滷肉飯、臭豆腐享譽國際。文學有林語堂(《吾國與吾民》)、電影有李安(《臥虎藏龍》獲4項奧斯卡),音樂融合戲曲與流行(如周杰倫,全球銷量超3000萬張)。旅遊資源豐富,2023年吸引1100萬國際遊客,熱點包括台北101(509公尺,全球第11高)、故宮博物院(藏品70萬件,含翠玉白菜)、阿里山(櫻花季2-4月)。
| 文化項目 | 細節 |
|---|---|
| 主要語言 | 福佬話(70%)、普通話(官方)、客家話(15%) |
| 宗教分布 | 佛教35%、道教33%、基督教4% |
| 觀光收入 | 2023年約150億美元 |
台灣人口23,894,394(2022年),平均壽命81.3歲(男78.5、女84.2),出生率0.87(每婦女,全球最低之一),老化指數171%,65歲以上占18%(約430萬人)。教育普及,識字率99%,小學至高中12年義務教育,大學錄取率95%,國立台灣大學QS排名全球69,2023年畢業生就業率85%。
醫療先進,2023年器官捐贈率亞洲第1(每百萬人40例),全民健保1995年實施,年均醫療費用約600美元/人,覆蓋率99%。犯罪率低(每10萬人28起,全球前20低),性別平等進步,2019年5月17日同婚合法化,為亞洲首例。2021年民調:63.3%自認台灣人、2.6%中國人、31.4%雙重認同。
| 社會指標 | 數據 |
|---|---|
| 人口 | 23,894,394(2022年) |
| 平均壽命 | 81.3歲 |
| 出生率 | 0.87(每婦女) |
| 老化指數 | 171% |
中華民國外交受限,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後退出聯合國,現與11國(巴拉圭、史瓦帝尼、貝里斯等)及梵蒂岡維持邦交。以「中華台北」參與奧運(1981年起,2020東京奧運獲12獎牌)、WTO(2002年起)、APEC。美國1979年斷交,但《台灣關係法》保障實質支持,2023年軍售19億美元(含F-16彈藥),日本、澳洲亦為夥伴。
| 國際項目 | 細節 |
|---|---|
| 外交國家 | 11國+梵蒂岡 |
| 軍售來源 | 美國(2023年19億美元) |
| 國際組織 | WTO、APEC(中華台北名義) |
中華民國(ROC)與中華人民共和國(PRC)源於1949年國共內戰。1945-1949年,國民黨(KMT)與共產黨(CCP)爭奪中國控制權,1949年10月1日中共在北京成立PRC,國民政府遷台,兩岸分治。PRC視台灣為「叛離省」,主張「一個中國」;ROC憲法稱兩岸同屬一國,但實質獨立運作,互不隸屬。
PRC推行「一國兩制」,以2049年為統一目標,未排除武力,習近平2019年稱「兩岸統一是歷史必然」。ROC立場分歧:民進黨(DPP)主張台灣已是獨立主權國家(ROC),無需再獨立,賴清德2024年就職演說稱「ROC與PRC互不隸屬」;國民黨(KMT)支持「九二共識」(一中各表),強調兩岸特殊關係但不認PRC主權。2023年PRC批賴為「台獨頑固分子」,取消ECFA部分優惠。
兩岸經濟緊密,2023年ROC對PRC出口1630億美元(占總額35%),PRC為ROC最大貿易夥伴,進口占22%(約840億美元)。台商在PRC投資超2000億美元,設廠超10萬家(如富士康,僱員百萬)。人員往來頻繁,2019年兩岸交流達900萬人次(疫情前),2023年恢復至300萬人次。PRC限制ROC國際空間,如反對其加入WHO(2003年起拒絕)。
PRC軍事壓力加劇,2023年軍機擾台2500架次(平均每日6.8次),2024年5月「聯合利劍-2024A」演習模擬封鎖台灣,回應賴清德就職。ROC國防支出2023年191億美元(占GDP 2.5%),購美武器包括F-16V(66架)、愛國者三型飛彈、魚叉飛彈。美國《台灣關係法》承諾防衛支持,2023年軍售19億美元,含5000萬美元軍援。
兩岸關係緊張但維持現狀。PRC《反分裂國家法》(2005)規定若台灣「獨立」或和平統一無望,採「非和平手段」。ROC民調(2024年,國發會):37%支持維持現狀後決定、18%永久現狀、14%最終獨立、12%最終統一。PRC2023年制裁ROC企業(如鴻海),ROC尋求美日支持,2021年起申請CPTPP,獲美、日、加背書。
| 兩岸項目 | 細節 |
|---|---|
| 貿易額 | 2023年對PRC出口1630億美元(占35%) |
| 軍事動作 | 2023年PRC軍機擾台2500架次 |
| ROC立場 | ROC與PRC互不隸屬(賴清德,2024) |
| PRC立場 | 台灣為PRC一部分,未排除武力 |
紅地藍天白日旗,1895年陸昊東設計,1912年1月10日定為國旗。紅色象徵革命烈士鮮血,藍色寓意自由平等,白日十二芒星代表十二時辰(每2小時一芒),象徵永恆與民權。比例3:2,現用於政府、軍隊及國際場合(如奧運會場)。
藍地白日徽,1928年12月17日制定,中央「中華民國」四字以篆書書寫,藍白配色與國旗呼應,象徵主權、正義與光明。用於總統府、公文(如護照)、證件,標準直徑12公分,政府機關旗加徽為「黨國旗」。
《三民主義》,1937年6月16日定為國歌,歌詞取自孫中山1924年黃埔軍校演講,由胡漢民、戴季陶整理,約翰·H·沃爾特1936年譜曲。長1分21秒,表達民族、民權、民生三大理念,常用於國慶與軍禮。